阿呼

【发文在子博客】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超有趣的人,希望有缘看到我的人也能觉得我很有趣,谢谢ヽ(●´∀`●)ノ

 

《长城》作为爆米花片合格吗?


之前我写了一篇将近万字的长影评来赞《长城》,(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36041/)但里面也说了我只给这片打75分,现在来说一下为什么只给打75分。  

《长城》上映也有一段时间了,面对几乎一面倒的差评,粉(包括我)为了挽尊,说的最多的就是“合格的爆米花片”,但有些人却并不这么觉得,我想了一下,还是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并不是“大家都对张艺谋太苛刻了”,而是《长城》里面确实存在了一些问题。

就拿现下流行的网文节奏来划一下《长城》的整个故事,就如我之前所说的,是作为主角的欧洲雇佣兵威廉一路收队友打怪通关的故事。作为中国人的所有角色,也跟其他角色一样,是被收入主角团的,是起衬托作用的,这就让观众在代入感上有了落差。

毕竟一个片子里都是外国人,观众当然很容易跟着主视角带入主角,但这个片子里有外国人和中国人,中国观众就必然更容易关注中国角色,代入点也就不那么容易集中,这也是造成了很多人觉得这个打怪兽片子不如其他打怪兽片子那么“爽”的原因所在。


在来说一下全片中剧情上的几个“爽点”。

【第一个】,就是主角和基友被押送上城墙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跟着镜头展露的有长城内部精密先进的机关、长城上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军队、还有初战饕餮时不畏牺牲的将士们。

这段剧情按理来说是能戳中国内观众的“爽点”的,就如我之前所说,以前我们在上历史课时,经常能看到某某发明中国领先了世界几百年,某某发明又领先了世界几百年。这些东西我们看过之后只是“哦,知道了”而没有实际感受,《长城》中用足够精致和震撼的画面告诉了我们,长时间领先世界几百年的中国黑科技到底是怎么样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是剪辑的问题还是什么,在这个“爽点”应该落点在:鹤军牺牲后被丢下的染血铁环转到威廉脸上受震撼的镜头——镜头少且时间短,也没有专门的BGM来配合,用以渲染威廉所受到的震撼,反而给观众“一带而过”的感觉,重心落点反而变成了之后威廉三老外在城墙上智斗饕餮。

所以本应该给人震撼的五军的出场初战,却变成了烘托威廉等人的铺垫了,特别是基友托瓦尔拿红布引饕餮前,五军举着盾牌却对冲上城墙的饕餮的畏缩表现,鹰军作为弓箭手明明配备了短剑,但近战时仍然只能拿箭射击等,都显得非常无能。

也就是说,这第一个能让国内观众爽的“爽点”,还没充分挠到痒处,就变成了鸡肋。

【第二个】,主角威廉受鹰军陈将军挑衅,于是和基友配合表演了精湛的箭术,惊呆所有人。这是一个完美的模式化的网文套路:对主角能力的不信任→有人挑衅→主角打脸。

这整个过程中的“爽点”在于带入主角,完成“打脸”这个步骤后,能力获得认可,获得所有人掌声的那一瞬间。

然而这个“爽点”在国内观众眼中很容易就变成了“不爽点”,作为五军中的弓箭手部队的领袖,哪怕陈将军多说一句“箭是用来杀敌而不是用来表演的”,也会让观众心情好很多,而现在看似大度的鼓掌,让五军全体都彻底沦为了衬托主角形象的垫脚石。

【其他】其实总结到这里,也就能很明显的知道整个《长城》在剧情上所有的最大的问题了。那就是,作为国内观众,比起主角,更容易代入其他中国角色的视角,但全部中国角色,在剧情里都是作为衬托主角的垫脚石的配角来出现的。

于是,除了大家一起打怪兽能爽一下,基本也就很难感受到标准套路里的爽点了。


特别要说一下关于女主角林梅这个角色,在一开始有一组夜晚邵殿帅嘱托她多注意主角一行的镜头,能够解释为什么后来女主角会拉着主角去高台上演一场你跳不跳我就不跳的戏,但从全部剧情来分析,女主角对主角态度的转变,应该是在主角捕捉完饕餮后在受伤昏迷中醒来。这才是两人之间有了信任的开始,也是后来发现主角是窃贼,女主角生气难过的理由。

但就像我前面说的,不知道是剪辑还是BGM的配合不到位,所有的这些剧情重要转折,都是转瞬即逝,难以给观众留下印象,注意力反而很快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所以很多人才看完之后才会有了“剧情几乎没有”的感觉。

实际上剧情还是有的,而且勉强也能理顺逻辑(包括为什么不大量制作磁石武器,可以解释为长城内没有储备磁石,饕餮的前面所有佯攻都是为了挖地道打掩护、地道从他们提早九天被发现之前就开始挖了等等),但就是能给观众“没有剧情”的感受,这也是电影里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导演张艺谋自己都说了他的期待是国内票房能占全部票房的五分之二,感觉他应该是明白故事的问题所在的。

那么《长城》作为爆米花片合格吗?

客观评判——好莱坞工业化制作下,具备所有商业片能让观众“爽”的套路,再加上优秀的特效和新奇的设定——他绝对是合格的。

但是对于国内观众,就算抛去对“张艺谋”这三个字的偏见、高要求、和其他特殊的滤镜,其实也不是那么的合格。

因为作为一个能让观众“爽”一把的商业片,《长城》没那么爽。


那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就像导演说的是想通过好莱坞的全球发行渠道,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一些真实的中国文化。所以哪怕是做配角、做垫脚石,但只要关于集体精神、牺牲等外国人根本不会做的中国元素,能够得以输出,这就是有意义的。

之前看到有人评论对《长城》中输出的中国形象非常不满,并不喜欢《长城》中所塑造的“五颜六色用夸张手法守城的无能军队、内斗厉害的朝廷”等等,就算要输出中国文化,还不如输出《湄公河行动》里面塑造的具有大国责任感的形象。

我也仔细的比较了一下这两部电影。作为符合套路的商业片,《湄》在我心中也是极为优秀的,但我能用登山来比喻一下我的个人观影感受。

《湄公河行动》就好像自己一级一级的沿着石阶爬山,从一个小山头爬到另一个小山头,中间一段队内互动、卧底演戏的剧情,就好像坐在山腰上的凉亭里吹风休息,之后大决战就一鼓作气不断爬,一直到登顶,落脚就在东航飞机降落在昆明。这时观众的感受就如同在山顶欣赏日出和不断回味自己爬山过程中的心情和沿途的美景。所以除了对枪战片并不怎么感冒,在最后接连不断的高潮中掉队而并不那么喜欢《湄》的观众,以及在最后冲刺中被疑似抄袭的BGM扫兴的观众,大部分观众对《湄》的评价都很高。

《长城》就好像观众坐在观光车里,被司机载着,沿着盘山公路又稳又快的爬上山。

这个感受绝对是和自己一步一步的去爬是完全不同的。

坐在车里,就算沿途的风景再美,也免不了一种“看过就算”的走马观花,登顶后的感触也就少了许多。在《长城》的故事里,高潮不太高,低谷也不太低,整个剧情的起伏并不是很大,就算是主角落入低谷的“被当做窃贼关起来”,观众的注意力也并不会在女主角林将军的那一句“骗子”上跟着低落很久,而是很快被新发明大型孔明灯,和之后主角的一行继续前往皇宫打怪所吸引了。

所以这又可以看出《长城》中另一个巨大的缺点——整个故事都太赶了。剧情起起伏伏,不给观众多一点时间回味,就马上被载到下一个关键点,就好像跟团旅游一样,一个景点都没看完,马上就催你去下一个。


张艺谋肯定是知道被外国公司剪辑之后,影片会出现一些问题的,但他的目的是要让国外的观众买账,希望国外的观众吃进去在主角威廉的爽文套路故事里,《长城》里夹杂的中国元素“私货”。

那再回到刚才和《湄公河行动》的比较。

为什么中国不继续拍类似《湄》这样的好片呢?一个是《湄》这类片虽然优秀,但大部分外国人真的不买账,大部分人真的没兴趣看一个中国警察如何境外执法抓毒贩的故事,而且发行渠道也受到限制,就算片子再好,没人愿意去看,那在所谓的“文化输出”的企图心上,也就起不到多少作用了。

而《长城》里面有好莱坞巨星马特.达蒙做门面招牌,也就有了所谓的观影基本盘,大部分人就算再怎么吐槽,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好奇心去尝试一下。更别说这部影片能走好莱坞的全球发行渠道了。有人愿意看,也许在张艺谋看来,他的目的就达成了一部分呢?

另外我个人觉得,像《长城》和《湄公河行动》这两种尝试是不冲突的,是可以并行的,在自己国内努力发展类似《湄》这样的影片,在国外尝试合拍,通过“夹带私货”的形式,做《长城》这样的影片,双管齐下,“文化输出”的目的,说不定能更早达到了。


最后我还是要多说两句,在看《血战钢锯岭》时,就听到有人说“如果这种片子是中国拍的,肯定要被黑死”。《钢》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如果有快进键,前面大部分关于主角和女友、和哥哥、和父亲这些塑造了他内心的剧情,是绝对要通通快进掉,然后再到后面吐槽主角是如何如何不正常的圣父。但这是一个国际知名导演导的好莱坞片,于是也就多了一份耐心和宽容。

比较一下《钢》、《湄》两部影片的观众评分和专业评分差距,就知道为什么《长城》会有那么多骂声,甚至在专业评分里几乎是一面倒的差评(排除掉所谓的收钱黑论调,还是能看出有一些专业影评人是真情实感的在给差评的),我觉得理由可能就是我上面说的,某些人对国内的电影人太过苛求,脸上的有色眼镜度数太厚的原因了。

再回到《长城》,我前面说了那么多《长城》的缺点,但对这部影片却是认可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除了张艺谋以外,谁还能在平衡中外的冲突(不管是剧情、演员、拍摄过程、还是后期等等)上,做的更好了。

我给打75分,是因为《长城》确实不完美,但又确实是一个突破性的尝试。

就如同张艺谋导演所说,如果《长城》获得了成功,以后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合拍片出现呢?

第一次是75分,以后说不定就会有80、90、甚至100分了?





  4 3
评论(3)
热度(4)

© 阿呼 | Powered by LOFTER